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山雨欲來的洪水橋城市客廳




環珠三角宜居灣區規劃鬼祟諮詢引起了香港市民對
「被規劃」的警覺
新界西北的洪水橋新市鎮就在被融合下首當其衝。
近月大家可有發現,洪水橋的非法傾倒個案明頻密,彷彿是一種不祥之兆。這個在天水圍、屯門與元朗之間社區,到底要出甚麼事了?








政府正研究「洪水橋新發展區計劃,打算把洪水橋「打造」成新界的新宿 (不知是否

受天水圍「銀座」啟發),先不論是否要成為王迪詩所說的「奶粉城」 ,卻肯定是要為內地服務。港府已十分坦白地表示洪水橋是要配合前海的發展 。發展還發展,配合還配合,到底這將如何影

響我們香港居民的生活方式呢? 說得賤一點,就是被人強姦前,賊人叫你躺下來好好享受都好,我們總要問問對方有沒有性病吧?








早前新界西北研究組就前往洪水橋考察,發現一些土地用途與規劃用途不符。例如,我們發現「綠帶」被用作堆垃圾、「休憩用地」竟是大規模貨櫃場、、村中農地旁竟是廢車場、而靠近流浮山一帶海鮮產地竟堆放了極污染的電子廢料。如果你之前食西洋菜、蠔而肚痛,你現在知道原因了。組員不禁問:「點解我地既鄉郊會變成咁?」原來是因為區域融合下,洪水橋正被一條「深港高速公路」連至內地,因此洪水橋的鄉郊地帶被用作中港貨櫃車的停放站。自然資源被破壞殆盡後,日後要轉為內地人豪宅就容易得多了。




規劃署對洪水橋的未來想像,就是作為一些在前海上班的流動人口的「城市

客廳」,即是一些即日來回的住宅、購物一站式服務。不過,規劃署似乎從未考慮,未來在洪水橋的多條村落,兩個天水圍大的面積,的發展對本已建立起自己的社區文化的鄉郊的破壞是永久的。是否把村民移到只一山之隔的稔灣堆填區,享受「清新空氣」,或是再叫老公公老婆婆搬上半空渡餘生,讓這些植根本土的香港人享受另類「宜居生活」?












在未來,不單我們流浮山、后海灣的海產如蠔、魚類會被深圳的「宜居基建」和「宜居廢物」污染,屆時「蠔油」變「石油」,更甚的是,港深機鐵也會駛過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就如圖中藍圈的位置,黑線是港深機鐵,紅點為中華白海豚出沒紀錄。可是,政府竟厚顏地宣稱工程不會影響海豚的生活,這也多得一些環團識趣地保持緘默,自認「反對都冇用
















組員們去到受影響的村落進行家訪。這些居民多已在此住了過半世紀,有的更是四代同堂。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將要被迫遷強拆,當組員告訊他們第一期詻詢已過,村長和區議員都已意發展這一事實時,還天真地以為政府會妥善安置他們。可以是組員一核對資料,就發覺這些居民不符合安置的條件。當然了,要不是最弱勢的人,政府怎會把公路起到你門前呢
? 要不是新界土豪橫行,村長和區議員們又豈敢如此明目張膽地出賣村民呢?


雖說計劃仍在「研究」中,卻是事在必行,「洪水橋新發展區計劃」剛接受了政府七千萬撥款研究,吊詭的是有甚麼學術研究竟值七千萬?原來,這個「發展願景規劃」竟然包含「發展工程規劃」,不單研究「建些甚麼?」,也一併研究「如何興建?」。即是說,從概思階段就抹殺了「不發展」這個可能性,所有民間反對聲音只會成為過程中的點綴。新界西北淪陷了,香港市民還能獨善其身嗎?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綠網成擒——風雨飄搖的新界鄉郊


圖1: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對綠道的設計圖片

<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 在不夠一個月的諮詢期及連立法會議員都不獲知會的情況下帶來滿城風雨。「藍網」「綠網」等字都令大眾一頭霧水,但細看下原來種種網絡都將新界鄉郊,無論東 北或西北一網成擒。當中綠網所經之地更是商機處處,令人憂慮所謂生態保育只會淪為發展手段。以下將綜合新界西北研究組(下稱研究組)實地考察所得去剖析綠 網對香港的影響。

綠網的理想與現實

綠網已用世界紀錄的速度串連了廣東省,一年也不夠就新建了由1,841.5公里長的綠道。在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願景中,綠網對粵港澳有以下意義:

「依託正在建設的珠三角區域綠網,與港澳的景觀步道和郊野公園相銜接,
串聯起灣區的森林、濕地、海岸帶和近海島嶼等生態資源,維護日益稀缺的濱海生態資源,
形成環繞珠江口兩岸的跨界綠網網路。」

然而現實中已建成的綠道,在內地民間團體「拜客.廣州」考察過後,發現有人車爭路,路面下陷及路旁無樹的情況。


圖2: 廣州南沙綠道建成不足一年的下陷情況

有香港關注人士到內地考察,更發現建築綠道要先剷除原有植被再鋪上地磚,維護生態資源的能力成疑。


圖3: 嚴重人工化的綠道(網友提供)

綠網背後的推土機

對香港新界鄉郊而言,綠網未必只有工程問題。從地理角度去看,綠網的分佈跟目前新界,尤其是新界西北的土地發展分佈有奇妙的吻合。

圖中紅圈內粉紅色X的是豐樂圍及附近大井圍等地,藍色X的是洪水橋及廈村,全被綠網貫穿。


圖4: 啡色線為綠網,同時貫穿新界西北及東北

兩地有何特別? 豐樂圍是貼近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漁塘帶,目前長實跟WWF正共同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當地漁塘。更令人懷疑的是家在大井圍的研究組成員發現鄰居最近都接獲傳單,呼籲居民賣樓賣地給「艇仔」。附近亦有山坡被剷平,樹林消失了。


圖5: 事發地點的法定規劃圖

查探後原來是城規會通過了在樹林斬樹挖坡作丁屋發展。綠道包含車路讓車輛出入,說穿了其實是基建。交通方便,樓價自然水漲船高,這時候起丁屋炒賣最好不過。豐樂圍的豪宅樂園緊貼綠網,能不大賺特賺嗎?


圖6: 200米有多闊? (網友提供)

根據廣東省修建綠道的規範,綠道範圍可達200米闊,能容納兩架A380 飛機,叫人質疑綠道會否變成跑道作軍事用途。同時在新界鄉郊,有多少地方能容納200米闊的康莊大道? 若真的要在大井圍修建綠道,恐怕香港僅餘的魚塘都要填平了。

除豐樂圍及大井圍外,洪水橋及廈村也被穿過。這鄉村地帶早已飽受貨櫃場侵蝕,綠網及高速公路貫穿後,現居於區內廉價屋中的老人家,弱勢社群又何去何 從? 他們還能應付暴升的樓價嗎? 綠網會否「選擇性保育」專向非原居民村下手,高舉保育旗號重演一個又一個菜園村紫田村般的非人道逼遷,騰出空間變成豪宅及大型商場,以「新宿」形象為內地 高增值人士服務?


圖7: 廈村內貨櫃場下的西洋菜田

菜田魚塘,何以保衛?

其實新界鄉郊問題積存已久,由殖民地時代的自生自滅政策孕育出的丁屋亂局,到回歸後特區政府跟地產商緊密合作造成的豪宅遍野,樸實無華地生活了大半 世紀的農民,漁民及非原居民永遠是受害的一群。這次灣區規劃更激化了是次矛盾,將鄉郊問題提升至主宰香港人命運的層面,是時候讓久困市區樊籠的香港人正視 鄉郊規劃問題了。新界西北研究組 (North West New Territories Study Group) 會以在地研究 填補新界西北鄉郊近半世紀以來的空白。同時有見於政府趕於十二五交上灣區規劃,研究組將深入研究該規劃如何抹殺了香港人自主,再尋求由下而上作社區規劃的 空間。有關綠網計劃的自身問題將於「綠網-- 來者何人?」中作進一步探討。同時灣區規劃中首當其衝的洪水橋亦會在「洪水橋被規劃簡報」中闡釋近況。

文匯報 珠三角綠網網貫通 擬對接港澳
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
廣州拜客 廣州南沙綠道調查報告
珠三角區域綠網建設技術標準 (初稿)

請由南生圍開始

不少人因為到過南生圍,看過滿樹鸕鷀,漫天候鳥,因而愛上大自然;也有不少人,因為眼見南生圍大樹被砍被焚,漁塘被棄被填,而感嘆鄉郊環境被破壞,關心起新界鄉郊發展的問題來。

的確,去年底展開的南生圍發展爭議,不僅揭開了計劃本身如何破壞自然環境,亦反映了整體新界鄉郊面對的共通問題。就讓我們從南生圍開始,打開這個新界的潘朵拉盒子。

保育要鬥長命

戰 後的南生圍像米埔及后海灣一帶,都是濕地和魚塘。香港的漁業曾經十分興盛,但在80年代內地食品大量進口之後,無論漁農業都飽大受打擊。同一時間,地產商
以極低價買地,使漁塘荒廢,這樣一來可以化整為零作錦繡花園式的大型發展;二來囤積大片土地能提高議價能力,去說服政府興建基建、鐵路及新市鎮規劃,將來
升價百倍。

去年10月,一份有關南生圍的豪宅發展大計解密,公眾方才知道此地將要建低密度豪宅、高爾夫球場。於是,Facebook上熱
哄哄地討論,網上的文章、影像與主流媒體同步揭示問題,環團紛紛聯署,千名市民挺身保衞南生圍。規劃署不得不因國際保育協議,終止發展商的延期申請,令這
個歷時15年的發展大計,在去年底告一段落。

15年的美夢泡湯,發展商仍然「默默耕耘」,沒有放過這片肥美的土地,繼續向城規會上訴。
2010年尾,南生圍發生了數次大火,燒毀半個全港第二大的蘆葦牀,波及813棵樹,嚇壞了數千冬季南來的候鳥。這場「無可疑」的火在濕地上燒了又燒,魚
塘填了又填,建防火林變成斬樹藉口……似乎發展商是死心不息,要繼續申請與破壞,直到南生圍一天生態價值盡失,或者監察者稍有鬆懈。太多的例子顯示,發展
商都以此方法使規劃得以落實。

難怪,西貢一位自然保育者說,現時唯一進行保育的方式就是與發展商「鬥長命」。然而要問的,是為何社會意識已經轉變之際,這些發展商的發展觀念仍然是15年不變

大型基建推動豪宅化

像南生圍這類的「低密度豪宅」大計,近年也屢見不鮮。「天巒」、「御葡萄」這些大型項目,紛紛座落於新界西北,究竟所為何事﹖

若 有留意近日宜居灣區規劃事件,就會恨自己是多麼的後知後覺。留心圖則,內地正規劃在新界北興建「北環線」,(但卻從未有任何本地諮詢及研究),南生圍就位
於其中一個名為凹頭的站旁。可以想像,除了北環線,加上大量跨境基建,如深港西部鐵路、屯門西繞道、口岸興建等工程的開展,勢將啟動整個新界西北鄉郊的土
地投機,亦即是說,現有生態環境將被破壞。

另一個例子,就是天水圍旁的洪水橋,近年大量土地被囤積及建成大型豪宅,原來發展商一早知道洪水橋將建鐵路站直達深圳前海,將有大量內地富豪前來購買。

今天,香港人不再笨了。鄉郊豪宅化,樓房不是來解決香港人口問題,卻要犧牲珠三角一帶僅餘的鄉郊環境,還要我們支付數以千億的公帑興建大型基建。這條數划算嗎?南生圍和其他新界鄉郊土地所付的代價,都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

沒有鄉郊規劃

但 在這發展過程中,香港沒有什麼保育的框架可以有效保障南生圍環境。南生圍作為國際重要濕地之緩衝區,為何申請發展也不需要根據「零損失」的補償方式進行
──即發展了多少濕地,便要作出相應的賠償。這是環團最基本的要求。南生圍地權人固然對私人地有使用權,但政府就沒有責任去保育農地漁塘嗎?

從 本地規劃歷史來說,我們只有城市規劃,而沒有「鄉郊規劃」,城鄉間並未有一條清晰的界線,於是鄉郊可以不斷拓展成城市的部分,直至全面消失。面臨深圳與香
港的高速融合,新界北這片未來「深港同城」的中心地,就似掛在豬肉檔的肥肉,赤裸裸等待隨時宰割;而我們不健全的規劃框架,絕不能保障它們。